今年初,我國部分地區能源消耗“雙管齊下”的力度過大內蒙古智慧煤化工,給煤炭化工企業帶來了沉重的壓力。作者認為,有些地方對煤化工企業不分燃料煤,并以每年簡單的用能總量為基礎,“一刀切”地削減煤炭消耗總量,既不科學,又不合理。在“雙碳”目標下,要平衡能源消耗“雙控制”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當前這樣單純地以上年實際消耗能量確定用煤指標是不合理的。根據作者的了解,2021年我國部分地方煤化工企業下達的用煤指標,在企業實際用煤量基礎上,一律降低一定比例。大家都知道,2020年受疫情影響,企業生產特別不正常,實際產量低于正常年份的百分之70,有些企業甚至低于百分之50。所以,2020年煤化工企業的用煤量普遍遠低于正常年度。但今年,當地政府以此為依據,向企業下達了一年的能源消耗總量不科學,讓企業感到吃不消,也不符合企業實際生產需要。
舉例來說,一家煤制油廠去年一季度受疫情影響基本沒有生產,耗能基數也較低,而當地政府在一季度要求這家企業今年的總能耗比以前還要低5萬噸標準煤。另外一家大型煤制烯烴企業每月實際耗煤量為32萬噸,而當地政府僅下達了250,000噸的指標,企業顯然“吃不飽”,難以維持正常的生產經營。
這樣的情況并不少見,這樣操作的不僅僅是個別地方。我國部分省份在“十三五”期間沒有完成國家能源消耗“雙控性”指標,有些省由于排名較低而受到約談和通報。從2020年下半年開始,許多省區相繼出臺了一系列地方政策,全力部署“十四五”和2021年能源消耗“雙控”。一些省區由省、市、縣、市逐級分解為能源消耗“雙控制”指標。層次化的結果是:地方政府為了能向上邊“交差”,就采取了這種“一刀切”的做法,傷害了企業,也損害了當地經濟。
經營一家企業,必然有經濟規律。假如一個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產量太低,產品成本必然很高,內蒙古智慧煤化工設備損失是一定的;如果企業長期虧損,關門就一定會發生;企業關閉多了,當地經濟就會受到一定的影響。所以,合理地制定煤化工企業用煤指標,不僅關系到企業的生死,而且關系到當地經濟的健康發展。
能源消耗量“雙控”的正確做法是合理扣除原煤能耗。煤炭化工是將原煤轉化為甲醇、石油、天然氣、聚丙烯等新型能源形式和含碳化學品,在其生產過程中,僅有少量能量在其生產過程中排放,煤化工能耗排放主要集中在燃料煤。為此,需要對兩種不同功能煤進行區別,并采取不同的核算標準。但是,由于國家有關標準的缺失和不完善,各地在實際實施中往往把燃料煤與原料煤混為一談,將原料煤全部計入能耗。
作為煤制烯烴的實例,目前國內尚無生產丙烯烴路線產品的全過程能耗核算標準,有些地區只在國家統計報表制度下,將燃料煤與原煤合并作為能量的實物量輸入核算,乙烯、丙烯、甲醇、丙烯類含碳化學品不作為能源實物產量的輸出予以核減,造成了綜合能耗核算的偏差。
事實上,關于煤化工綜合核算還有兩項國家標準,其中,煤制烯烴單位產品能耗限額(GB30180-2013)和聚丙烯單位產品能耗限額(GB31826-2015),分別計算原料煤至烯烴工段的綜合能耗及烯烴合成工段的綜合能耗。但是,令人遺憾的是,目前地方政府并未按這兩個科學合理的標準對其進行能耗核算,導致相關企業的能源消耗指標被大幅削減。
不但煤炭烯烴企業如此,其它工藝路徑的煤化工企業也面臨著同樣的困境。2019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石化行業肩負著破除高質量發展的重擔。為了指導石化工業構建現代產業鏈供應鏈,促進石油化工企業實現科學采購、智慧采購、綠色采購、進一步補鏈,強鏈型,延鏈,提升核心競爭力,將于2021年7月21日至23日在江蘇省南京市舉行“中國石油化工產業采購大會”,將于2021年7月21日至23日在江蘇省南京市舉行,同時,在同一時期舉辦了石油化工行業很好的供應商展示。這次會議的主題是:內蒙古智慧煤化工協同,共同創造現代供應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