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東三省拉閘限電,長江三角洲許多工廠開始進入“做二休五、做一休六”等進程內蒙古智慧礦山設備,限電、停產是許多省市年關將近進行能耗雙控的主要舉措,電力供應問題嚴峻。無論是因為火電的燃料——煤炭能源的短缺,還是因為“雙碳”與能耗雙控的強制約束,在現實層面都無不反映出能源危機情況愈發嚴峻,清潔能源、綠色能源、可持續發展是未來經濟發展的主要宗旨。
而在能源礦產方面,截至2018年底我國已探明有儲量的礦產173種,礦山十萬多處。煤炭探明儲量為17085億噸、鐵礦852億噸、銅礦11443億噸,鋅礦量18755億噸、水泥用石灰巖1432億噸。在礦區能源開采運用中,礦車是這些資源轉運中重要的工具之一。在自動駕駛技術如火如荼的發展中,落地應用的深根也扎進礦區中開花結果。我們知道自動駕駛容易在封閉的園區、礦區中落地,據悉,經過近幾年的發展,礦山自動駕駛的滲透率緩慢不足2‰。礦卡的規?;l展遇到了什么難題?礦卡在智能化之路有什么新的變化,礦山的無人化進程徐徐開展,礦卡的市場趨勢目前是什么情況?這些問題都值得探索和討論,我們一起透視一下無人礦卡將怎樣駛向智慧礦山的深處。國內礦山自動駕駛市場規模超千億。露天煤炭和鐵礦的土方剝離運輸市場規模大概分別在450億/年、內蒙古智慧礦山系統150億/年左右,每年新車銷售帶來的自動駕駛升級市場規模約為58億/年,僅這三項帶來的自動駕駛市場規??傤~就達到了658億/年。如果再加上其他礦產市場規??傤~超千億。
雖然礦產可預測的市場規模比較大,但是礦區是自動駕駛落地應用的一個比較特殊的場景,礦區封閉路況簡單,但其多風、嚴寒、危險,惡劣的環境,也給自動駕駛技術的落地帶來了考驗。一般而言,礦區的作業流程涵蓋勘探、采掘、運輸、裝卸等。礦山的無人化運輸進程整體來說還是發展較為緩慢,主要的模式除了寬體車、礦卡之類的自主運輸外,也有一人掌控多輛車的遠程操控模式,而這也是露天礦場無人化運輸的典型場景。
在礦區作業的正常運轉情境下,礦卡、挖掘機、推土機等多種機械工程車輛在規劃好的路徑實現自動駕駛模式下的協同作業。而一旦發生故障或者危險預警,在控制中心的遠程司機就會接管車輛,通過控制中心的操控將車輛移至安全區域,而這樣的調度模式也是現下礦場中的主要方式。
在一些道路固定的場景中礦區會選擇運用無人礦卡來運輸資源,而在一些復雜的山路上就得需要使用有人礦卡,無人礦卡與有人礦卡的協作也是現階段礦區主要應用的方案,在集群調度系統的統籌下,有人礦車與無人礦車可進行協同作業,內蒙古智慧礦山公司共同提升礦山的生產效率。礦區選擇協同作業也意味著無人礦車的單方運用在實際落地過程中面臨困境,無法滿足實際的工程需求,其規?;纳虡I落地面臨不少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