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余年來,我國煤化工產業利用內蒙古智慧煤礦系統發展如火如荼,累計投資高達數千億元。僅我國寧夏東部地區,規劃的煤化工和煤炭能源產業園就占地3484 km2,計劃投資6000億元,力圖用重金打造世界煤制油和煤制烯烴之都。然而,由于仍然采用傳統煤化工和所謂的現代煤化工技術,所實施的項目面臨著巨大的風險。實際上,包括煤的直接液化和間接液化在內的我國大部分煤化工產業已經出現巨額虧損。
征收燃油稅和碳稅是我國淘汰高碳能源和落后產能的重要和合理的舉措。隨著我國征收碳稅,可以預計,傳統煤化工和所謂的現代煤化工的經濟效益將蕩然無存。
發展傳統煤化工和所謂的現代煤化工的理論依據是:熱解是煤轉化的前提,氣化是煤轉化的龍頭。然而,熱解的主要產物是低值的半焦和焦炭,所得焦油收率低且因組成復雜而分離困難;氣化的目標產物是CO和H2,其附加值遠低于煤有機質中絕大部分成分的附加值;內蒙古智慧煤礦公司理論上,用CO和H2可以合成成千上萬中化學品,但合成的甲醇、二甲醚、烯烴和乙二醇附加值不高,合成高附加值化學品路線漫長,得不償失;此外,煤的熱解和氣化都存在能耗高和產生廢水等污染物的問題。因此,應該堅決摒棄傳統煤化工,大力限制所謂的現代煤化工,革煤炭低效利用技術的命。
應該充分考慮煤中有機質的組成結構特征有的放矢地利用煤中有機質。遺憾的是,總體上,人們對于煤中有機質組成結構的認識還極其膚淺。傳統煤化學主要采用無分離和/或苛刻條件下破壞性的方法研究煤,主要關注煤中的水分、揮發分、灰分和固定碳、煤中有機質的元素組成、煤巖組成、煤的結構模型和煤作為能源利用的熱轉化過程,所得結果遠不能在分子水平上客觀地揭示煤中有機質的組成結構,因而傳統煤化學被戲稱為“沒化學”。內蒙古智慧煤礦設備缺乏可靠的理論指導導致煤轉化技術一直難以取得突破性的進展。煤炭資源高效利用的科學發展方向。